我國裝備工業共有186個門類,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5.5萬家,從業人員1500萬人,2004年實現工業產值5.1萬億元,增加值1.4萬億元,利潤2650億元。
裝備工業的主體是機械加工業,門類多,產品相關性強,行業分工細,相互替代性弱。多年來,國家在各主要工業行業都培養了若干重點企業,這些企業雖然不在“大企業”之列,但它們是多年國家投資和行業努力的結晶,代表了我國制造業的前沿水平,是我國工業和科技自主發展、追趕國際先進水平的基矗體制改革中,原部屬裝備制造業的骨干企業多數放到地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增長很快,但大量依靠進口裝備。我國投資占GDP的40%以上,其中設備投資占投資總額的40%,進口設備占設備投資占2/3以上,也就是說進口裝備占GDP的10%。我國100%的光纖制造裝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和石油化工裝備,70%的轎車制造、紡織機械設備、數控機床依靠進口。重引進輕消化吸收,陷入了“引進—落后—引進”循環。大量進口裝備養肥了跨國公司的同時,削弱了本國的裝備工業。
目前我國裝備工業的核心企業多數是地方國有企業,因多年受到進口裝備沖擊,國家支持不足,缺乏研發資金,與發達國家差距不斷拉大。國企困難確實有體制方面的原因,但受到“國內競爭國際化”的超前市場壓力,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這也是我國振興裝備工業必須重視解決的問題。
當前,跨國公司打著“幫助國企改革”的旗號,正瞄準我們體制機制的弱點和競爭實力的差距,覬覦我國機械行業排頭兵企業,實施并購計劃。在我國機械工業重要零配件、整機及重大裝備領域,出現了一系列合資合作事件,且有蔓延之勢。《中國工業報》最近報道的八個典型案例,很能說明問題。
在工程機械行業,美國卡特彼勒在收購山工后,又把目光轉向柳工、三一重工和廈工。廈工集團資產總額近40億,去年銷售總額42億,主導產品輪式裝載機市場占有率行業領先,剛剛完成了1.34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建設和技術改造,多年形成了銷售渠道和服務體系。一旦卡特彼勒競購廈工集團股份獲得成功,它在中國裝載機市場的壟斷地位必將提前形成。
原大連電機廠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電機企業,一直肩負著引領國內中小電機行業技術發展的重任;原大連第二電機廠曾是機械部生產起重冶金電機的排頭兵企業。1996、1998年,兩個電機廠分別與外商(新加坡威斯特、英國伯頓)合資,被外商控制了經營權和購銷渠道,連年*,巨額隱蔽收入流失境外。外資掏空了合資企業后,收購了中方全部股權,僅3年就完成了“合資、做虧、獨資”三部曲。合資不僅沒有達到國企解困的初衷,還造成了大量國有資產流失,一半以上職工丟了飯碗,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國家多年培育的行業技術自主創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