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特高壓電網是電網發展的必經之路
承載能源基地和負荷中心大規模電力流,必須采用特高壓電網外送。我國煤電開發主要集中在晉陜蒙寧新五省區;風電主要分布在甘肅、新疆、內蒙等地區;水電開發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及西藏地區;負荷中心主要集中在中東部地區。能源基地到負荷中心的送電距離在800~3000公里之間,容量將超過2.5億千瓦,500千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必須通過特高壓電網輸送。經過多年研究,特高壓電網將形成以華北、華中、華東為核心,聯結大煤電基地、大水電基地、大風電基地和主要負荷中心的堅強電網結構。晉陜蒙寧煤電和部分四川水電通過特高壓交流通道向華中和華東送電;金沙江、錦屏、西藏水電和新疆、寧東等煤電基地通過特高壓直流向華北、華中、華東送電;俄羅斯、蒙古煤電通過特高壓直流分別送入東北和華北電網。全國形成"三華"、東北、西北、南方四個主要同步電網,同步電網間通過直流連接。
特高壓直流必須依托堅強的特高壓交流網架才能發揮作用。直流輸電是一種"點對點"的輸電方式,中間沒有落點,不能形成網絡。必須有堅強的交流電網來支撐強大的直流系統,網架結構才能合理,達到安全穩定運行的要求。過度發展直流輸電會危及電網安全穩定運行。2009年11月10日,巴西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其根源在于"弱交流、強直流"的電網結構。巴西圣保羅和里約熱內盧地區負荷中心受端交流系統主要通過345千伏電網聯絡,電網容量不夠大、支撐能力較弱,當伊泰普水電站部分送出線路故障跳閘后,造成受端地區電壓、頻率降低,使得兩回直流連續換相失敗后完全退出,進一步導致了事故的擴大,最終引發大面積停電。我國500千伏電網的發展過程,也是先形成堅強的交流網架,然后建設直流輸電通道,從"強交弱直"發展成"強交強直"的交直流混合送電格局。目前存在著特高壓交流電網發展滯后于特高壓直流的情況,對電網安全實際上已經造成了一定隱患,必須加快特高壓交流電網建設,盡快形成堅強受端網架,實現"強交強直"并列運行,才能保證電力的安全受入、穩定運行。以向家壩~上海、錦屏~蘇南兩回特高壓直流為例:兩回直流同時故障,華東電網頻率最低將降至48.8赫茲,存在大面積停電風險,若形成"三華"特高壓同步電網,系統頻率最低為49.81赫茲,滿足國家頻率偏差標準,系統抵抗重大故障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三華"同步電網的建設,能夠提高風電消納能力。我國規劃的七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其中六個在西北、東北和華北北部,規劃裝機容量1.13億千瓦。北方地區供熱機組比重大,冬季不能調峰,大型風電基地電力消納困難。電網越大,調峰能力及水、火、風互濟能力越強,接入電網的風電同時率分布越好,消納風電越多。蒙西、河北、江蘇風電應在"三華"地區消納;東北、西北地區風電部分在區域內消納,富余電力與火電打捆送入"三華"地區消納。根據風電消納能力研究初步成果,在不考慮"三華"聯網的情況下,2020年,華北、華東、華中電網的風電消納能力合計約為6000萬千瓦。形成"三華"同步電網后,2020年"三華"電網最大負荷降低980萬千瓦,峰谷差減小1200萬千瓦,風電消納能力將達到1.03億千瓦,比不聯網增加4300萬千瓦。■
電線電纜網每天給廣大行業的朋友們帶來最新的行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