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核心價值:關于我國電網規劃建設的幾點思考
——對2008年冰雪災害的反思
引言
2008年初春一場歷史罕見的冰雪災害,在全國范圍電網造成36740條10kV及以上電力線路、2016座35kV及以上變電站停運, 10kV及以上桿塔倒塌及損壞310321基,其中110-500kV8381基,導致3330多萬戶、約1.1億人口停電(注一),給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其范圍之大、時間之長、受災民眾之多、基礎設施破壞之嚴重、社會經濟損失之巨大,前所未有,也為世界電力工業史所僅見。大災面前,百萬電力職工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爬冰臥雪,奮力抗災,用他們的生命、汗水和血肉之軀扛起了災難中的電網,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事實證明,作為共和國的長子,惟有國有企業特別是特大型中央企業,才能在祖國最需要的危難時刻,不惜代價,不辱使命,砥柱中流,無愧為國家與民族的脊梁!
電力是現代社會和經濟運行的神經中樞、動力之源,這場災難的主因雖然緣自罕見冰災對電力設施的破壞,但電力供應中斷畢竟給社會和經濟運行造成了極大危害,給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作為電力系統直接參與這次搶險救災的一線指揮員,痛定思痛,舉一反三,深深感到確實有許多值得深刻反思、反省的問題。
一、電力企業的根本任務與核心價值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面對長期存在的電力瓶頸制約,在電力發展上一直存在著注重外延發展和發電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由此也形成了電力系統長期存在的“重發輕供不管用”的傳統觀念。據統計,建國以來我國電源建設投資約占電力總投資的70%,比發達國家高出約20個百分點。這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形成的,無可厚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電源投資大幅增加,從1980年到2007年,全國電源投資總額達21097億元,裝機容量與發電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電力系統也進入了引以為自豪的大容量、大機組、高參數、特高壓、長距離輸電的新階段。但是,這一龐大的系統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冰雪災害面前卻表現得如此脆弱,不堪應對:幾十萬基各級送電桿塔倒塌,數萬條高壓、超高壓輸電線路中斷,遠方電源基地無法送出,大型電廠無法接入系統被迫停運;孤網運行,大機小網,大容量、高參數機組無濟于事,大容量直流無法饋入;受端系統負荷中心、重要城鎮無電源支撐、上億人口受停電影響、數百萬人口長時間處于無電的煎熬之中……由此導致的骨牌效應將災害迅速擴大,電氣化鐵路大動脈中斷,沿途數百萬人滯留,輸油泵站及管線停運,煤炭及救災物資運輸受阻,通信線路中斷等等。觸目驚心的事實至少給了我們兩點啟示:①電力系統在實現以大容量、高參數為標志的規模化、效率化的同時使得遭遇的災害也被規模化、效率化并社會化了。②我國在電力資源的開發能力與確保電力資源在各種條件下有效配置的保障能力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反差,我國電力工業尚未完成由量到質的根本轉變。換句話說,在電力系統發、輸、配、用各環節中,僅靠發電規模和送出規模而缺乏其它環節及結構性要素的有機聯系與配合,是無法實現系統的整體價值的(注二)。
基于電力企業在國計民生、社會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和共用事業性質,從實現電力企業整體價值考慮,筆者認為,電源建設、電網建設的最終目標應當是在任何條件(無論是正常狀態,還是事故狀態、災害狀態)下盡最大可能滿足社會對電力的需求,最大限度保障電力輸送的可靠,也包括戰爭狀態。筆者曾于1999年科索沃戰爭結束時實地考察過北約對南聯盟電力系統實施打擊的過程,以及高導纖維*對電力系統的破壞情況,歷歷在目,感觸頗深!作為電力企業,其根本任務應當是在任何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為電力用戶提供不間斷的、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尤其在當前經濟建設取得巨大